360公司向“360贷贷网”提起驰名商标侵权诉讼,以“360贷贷网”侵害360相关注册商标专用权为由,要求赔偿总额3000万人民币。据了解,这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史以来索赔金额最高的一起商标侵权诉讼。
2月初,360公司一纸诉状,将“360贷贷网”告上法院。360公司诉讼总监洪成宇说,无论是从公司名称还是公司LOGO上,“360贷贷网”都有侵权之嫌。
洪成宇说:它在网站上,以及它们公司的经营场所和其他的商业活动经营的过程中,都在显著的位置突出的使用一个LOGO叫“360贷贷网”。这个LOGO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它显著性最强的部分,就是绿色的数字“360”。我们认为,这种行为已经非常明显的显示出来“傍名牌”的故意。
洪成宇说,360公司的商标经过长期的持续使用和广泛宣传,已经成为互联网安全的代名词,并获得相关公众的认可。“360贷贷网”属于商标侵权,一方面给360造成了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又搭上360品牌的“顺风车”,实现盈利。因此,360公司要求索赔3000万元。
“360贷贷网”相关人员对此回应称:这个事情我不方便回答。
目前,这一案件已经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受理立案。
其实,这次的商标侵权诉讼并非个例。去年11月,就有媒体曾经爆出“合拍在线”因涉嫌侵犯“合拍”的商标权被起诉;“小米e贷”也因为使用“小米”商标被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告到法院。
目前“傍名牌”形式多样,且大多经过精心策划,侵权故意明显,有的甚至披上合法外衣。
1.“擦边球”。模仿著名商标,使消费者误认是著名商标而购买。如:对于文字商标将一些著名品牌加上前缀或者后缀等。
2. 著名商标变商号。将著名的商标注册成自己公司的商号,混淆公司名称与品牌名,使消费者误以为著名的品牌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然后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或在专卖店的装潢上大胆模仿著名商标的专卖店。
3.“海归壳派”。通过国际注册公司在海外注册公司和申请商标,使消费者认为是国外公司生产的,是国外的品牌,但是企业的产品仍然在国内生产和销售。
4.自己“监制”国际品牌。自己生产的产品,打上某某监制,似乎给人品质保证的感觉。为了拉近自己与知名品牌的关系,一些经营者甚至自己亲自“监制”国际名牌。给消费者的感觉是国际名牌的公司对这些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
傍名牌,作为商标固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关注度,但用这种方法得来的关注度能持续多久?对产品的销售和企业未来的发展又有多大作用?归根结底,商标是依附于商品或服务而存在的,商标的知名度再高,若是没有高质量、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作为支撑,最后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流行一时而已。
所以对于中小企业,在商标的问题上切莫心存侥幸心理,还得认真对待商标注册问题。从商标起名到商标查询一直到商标注册成功,每一步企业都要尽心对待,同时,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关注相关市场,及时维权,切实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