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1851567911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题

北京鼓子秧歌商标(商河鼓子秧歌在北京)

发布于 2022-08-30 14:03 阅读(

《霓裳羽衣舞》和《胶州秧歌》为什么一个叫古典舞,一个叫民族舞????

《踏歌》《桃夭》是北京舞蹈学院汉唐系的孙颖先生的作品,《霓裳羽衣舞>***初是唐代宫廷***的舞蹈,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之后又有后人改编成不同版本。《胶州秧歌》、《鼓子秧歌》都属于汉族地方的民间舞蹈,民族舞蹈一般是汉藏蒙维朝傣六大民族。汉唐这类的古典舞蹈一般是宫廷贵族的舞蹈,而民族民间舞蹈是地方百姓自娱自乐舞蹈。舞蹈风格不同地域性不同所以又具体划分开来。

北京鼓子秧歌商标

商河鼓子秧歌的源流剖析

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武力取天下,为维护统治都编制歌颂本朝武功的武舞,用于郊庙祭祀。如周代礼乐制度的“六舞”中的《大濩》、《大武》就是武舞。唐代音乐依附舞蹈流传,唐太宗为秦王时,军中遂有《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又亲制破阵舞图《七德舞》,命大臣吕才等人教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舞。宋神宗六年,王安石派王韶率兵出塞,王韶在讲武之暇教军士习“讶鼓”,与敌军对垒时,以“讶鼓”振奋自己,震慑敌军。从《大濩》、《大武》、《七德舞》、《讶鼓舞》与鼓子秧歌相比较,其意境、舞技、功利诸方面,颇有相似之处,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汉族民间武舞(也可能是宫廷武舞,或是军队武舞),其社会功能无疑是用来鼓舞战斗情绪,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

之所以说鼓子秧歌是在唐宋年间以武舞成型,因为它具有这个时代的精神特点。山东自古以来战乱频繁,商河地处腹地,更是兵连祸结,饱受兵燹之苦,血与火洗礼的商河人民不仅锻炼了骁勇尚武精神,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并把战争中某些手段用于汉族民间舞蹈,更由于商河作为齐国的臣民,长期受孔子、孙子文武二圣的文化熏陶,所编出来的舞蹈就具有“泱泱大风”古齐国的乐舞水平,经过千百次的演出,锤炼出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这就是山东大汉的气质,也就是舞蹈之魂。作为生命情调和冲动形诸人体律动的商河鼓子秧歌参加者,能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力量,在美与力的旋涡里自我陶醉,它忽如猛虎下山,忽如短兵相接,忽如行云流水……但什么也不像,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是一些虚的实体,是力的凝聚所向披靡,因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祭祀”和“礼俗”是统治阶级约束人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手段。殷商以前,人们以目神为万物主宰,朝夕祭之。周代则以天帝为尊,节气(日)受祭,并和神农、后稷并而祭之,一直延续到清末。典仪非常隆重,上至天子、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下至州府县衙,上下一齐搞,***初带有强制性和半强制性,后来逐渐变为习惯。《商河县志》记载的县城郊祭活动: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芒神土牛,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在日出前出东门,朝东南方向顶礼膜拜,日出时看太阳光芒能预知当丰农事好坏。上述可以看出,当政者需要通过“祭祀”、“以驭其民”,芸芸众生也趋于对命运的困惑,企盼神祖赐予幸福。农村的“礼俗”,则由族长率“渔读耕樵诸戏”,正月初七(人日)晚上到寺庙祠堂祭神拜祖,烧香包跑“行程”,庄严肃穆,献上三牲、三经,三拜九叩,烧柴禾烧纸钱跑“场子”,祈祷六个方面的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福禄吉祥,消除兵祸,远避罪疾。

由于“渔读耕樵诸戏”(现在称鼓子秧歌),常年参加“祭祀”、“礼俗”活动,成为封建社会惯性运转机制的一部分,这种直接的社会功利性,成了民间舞蹈价值取向的一种恒常因素,也就给了鼓子秧歌以生存和流传的条件,因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从外地迁来大批移民,他们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各地的乐舞文化在商河大汇合,民间歌舞从减轻劳动重负、祭祀驱壤、鼓舞战斗热情的实用功利艺术逐渐向祝福游艺、自我娱乐转化,主调由庆重神秘演化为喜庆欢乐,明清时期兴旺发达。

鼓子秧歌当地俗称“跑(闹)十五”、“闹玩艺儿”,集歌舞杂耍于一场,是汉代“百戏”的延续。民间活动正月初七晚上祭祖,初八正式开始,十七晚上落伞,前后十天,其中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为高潮。《商河县志》记载的城里“跑十五”盛况:“举国纷纷兴若狂,新正十四挂衣裳,明朝但愿无风雪,尽力逞才闹一场”,“是日士女云集,途为之塞,自晨至暮络绎不绝。”“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酒筵悦歌竞为欢会,凡三夜”。农村则根据自身条件,将若干种文艺形式综合在一起,重点表演伞鼓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这种百戏形式的自娱性活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借用简单的道具,先人传下来的技巧,把压抑的情感,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时空中,将平时说不出来、不敢说、不能说的话,把窝在心里的酸甜苦辣,一古脑地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律动,亦舞亦蹈亦说亦唱地宣泄出来,得以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自我解脱,重打锣鼓重开张,以期待来年胜今年。商河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漫长封闭的自然经济,不仅滞缓了生产的发展,也使民间舞蹈带上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舞蹈技巧(尤其是“头伞”领场子)是父教子、子教孙辈辈相传,组织形式是封建家长制的因袭,它不仅造成鼓子秧歌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并因裙带关系的局限性,在全县逐渐形成三种伞鼓流派,尽管各种流派相互渗透,形成各具风格的“一个村一个样”,但由于“天不变道亦不变”,虽然千百年流传下来不走样,但“提高”相当缓慢,粗看起来年年都是老一套,并被当政者认为它是民间杂耍不登大雅之堂,任其自生自灭,尤其在日寇入侵的八年里,人民痛苦,秧歌几乎绝迹。1945年商河解放,伴随着发展生产,参军支前,群众性秧歌出现热潮,成了人民获得新生精神风貌的写照。建国后,秧歌活动出现两次高潮,都与党的政策和农民增收的愉悦心情有关,也是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结果。

(1)立足本地,依靠群众,坚持弘扬民族文化.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风靡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一些黄色的文化也乘机泛滥,“六害”横生,这种文化渗透引起人们严重关注,好办法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反渗透、反腐蚀,商河县委、县政府坚持立足本地,从民舞切入,把广大群众团结在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大旗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年年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汇演(今年已是第22届),每年几十几百支秧歌队,几千几万人参加演出,到处鼓声咙咚,到处流光溢彩,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场演出,兄弟姐妹争扮角色,到处都是一往情深的执着,充分发挥了鼓子秧歌自娱性和它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功能,巩固和发展了人民内部平等、团结、互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客观上抵御了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2)贵在继承,重在创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舞蹈文化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批的音乐舞蹈工作者来商河深入生活,长时间、无条件地在“源泉”中向民众学习,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六十年代初,商河鼓子秧歌被选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舞教材。省内外十几个专业文艺团体,根据鼓子秧歌舞蹈语汇创作的艺术***,在国内外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得天独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除粗取精,突出了山东大汉的性格,突出了民族特色,不仅在全国大赛和重大活动中赢得了荣誉,还应各地邀请,秧歌队员的足迹踏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广场和舞台,这充分表明,鼓子秧歌与时代碰撞后,更显出本身的光彩和永恒的价值。同时也培育和造就了一批人才,如文化部门的付君燕、商玉山、冯鲁沂在全国大赛中获得“编导奖”,商家村的“头鼓子”商玉山获“***演员奖”。杨庙村的“头伞”李传桢,五十年秧歌史被拍成电视片《秧歌李》。还有杨庙、商家、三帽、三里庄、魏集等十几个骨干演出队,***近又培育了玉皇庙武校、白集等少儿鼓子秧歌队,在大赛中获奖,更是可喜可贺。

3)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在商河召开

为进一步探索鼓子秧歌源流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由省、市、县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于1992年2月在商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四川、山东等地的音乐舞蹈专家近百名,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王烈、张敬焘、孙常印、李华理等出席了会议,还有13家新闻媒体现场采访,与会者共260多人。

根据研讨会的命题,收到论文19篇,发言的16人,为研讨会表演流派的秧歌队5个,助兴演出的24个,代表们无不为各流派所呈现的磅礴气势和伟岸气质所折服,被浓郁的时代气息所感染,中国舞协副主席贾作光激动地不仅下场和群众一起舞跳,还当场挥毫赋诗:黄河文化育中华,齐鲁大地一奇葩,鼓子秧歌震环宇,气壮山河舞天涯。

整个大会由县委副书记陈昌茂主持,学术研讨由潘志涛、孙丽主持。

为了将鼓子秧歌研讨引向深入,大会通过了成立中国商河鼓子秧歌研究会的决议,推举贾作光为会长,省文联副主席金西、市舞协主席孙丽为副会长,县文联主席陈学孟为秘书长,与会者都是会员。这标志着研讨会之后,将引导人们进一步认识鼓子秧歌对一个民族的勃发奋飞的价值,使齐鲁这支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北京哪里有米肠子和面肺子卖的?

北京鼓子秧歌商标

鼓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